教育 -- 應該是讓孩子具備應有的能力來面對人生,並且保有熱情去豐富、擁有自己的人生。

以自己喜愛的色彩去填滿整塊畫布,無論是任何風格,每幅畫作絕對都是精彩的。

 

因為工作的關係讓我有機會參加這屆信誼基金會與國家圖書館舉辦的幼兒發展研討會

完整的參與了整整兩天的研討會,讓我這個跨一半的門外漢對於幼兒發展有更多不同的感想

先來整理一下研討會五場講座的筆記,再來記錄我的心得感想吧!

由於研討會內容我想應該是關係到著作權,所以無法拍照。我自己有做一些紀錄,但就不方便公開了。

以下會以文字居多,除非我有搜尋到講者公開的圖檔資料

 

 

講座1.png

 

第一場研討會-遊戲中學習:遊戲如何提升兒童的學業與社會情緒發展

Dr. Kathryn Hirsh-Pasek

[遊戲正遭受圍剿] 

在學校中 

◎25%的孩子沒有時間遊戲

◎61%的孩子沒有選擇的時間

◎79%的孩子整天都在考試

學科領域要給孩子的太多,所以全世界都提早啟動兒童的學業學習,遊戲時間被大幅減少。

孩子是天生的探險家,從出生就在探索這個世界。家長應該扮演如何的角色?

直接指導者?!告訴嬰兒這是A、枕頭山應該這樣疊、你應該這樣爬行。

或是與孩子一同探索,觀察孩子的發現,重新體驗這世界。

遊戲可分為幾種

Free play : 充滿了假裝以及想像,孩子也能從中自己摸索學習

Guided play : 引導式遊戲,已經設計好的,精心策劃的,並且已有目的的將學習加入。讓孩子能夠學習並且在準備好的環境中同時獲得自由的快樂。

以新興的整合性學習科學為研究基礎的數據已清楚顯示,「愉悅的」「參與式的」「有意義的」主動學習能夠激發而不是抑制學習。

讓學習由孩子引導

世界是複雜的,幫助孩子把注意力放在對的地方,能夠不易分心,是成人需要做的。引導式的遊戲能做到這樣的吸引力。

遊戲不一定需要實際的玩具,真實事物的美,隨手可得的材料也可以作為遊戲。

當學習是有趣並且愉悅時能夠更有效率

在語言發展上,成人以遊戲方式在旁引導能夠更有效率。

而遊戲中的親子對話品質,傳統的玩具跟電子玩具相較之下,傳統玩具能夠提供更好的品質。

嬰幼兒時期,親子間的互動是否足夠紮實或是建立在流沙之上不堪一擊。其中包含親子間的語言互動(對話或是手勢)、是否有固定的互動模式(共讀、一起遊戲)。

這些親子甚至是人際之間的互動是奠定孩子一生發展的基石。

學習與遊戲是蝴蝶的翅膀缺一不可,只有一邊翅膀的蝴蝶無法飛翔,同時有兩邊翅膀的蝴蝶,起風時才能振翅飛翔。--這是我這場聽到最美的重點

實際的遊戲與學習相關

積木與拼圖能提供孩子幾何、數學、配對、空間的概念。

桌遊能提供孩子數學、分類、人際互動、邏輯概念。

當然並非所有事情都能從遊戲中學習,而比較適合直接教導,所以也是必須因地制宜。

需改變3C保姆的狀況,當孩子持續沉溺於3C 家長必須介入。

 

DSC_1217.JPG

 

第二場研討會: 兒童生活中的遊戲與裝扮遊戲

Dr. Angeline Lillard

這場對我來說學術性比較高一些... 我不是專業背景,還是有一部分超出我理解範圍...

簡單紀錄一些筆記

"扮演"是孩子早期互動重要的能力

當大人與孩子玩扮演遊戲時,會較誇張也會有比較多的解釋,目光的接觸、微笑也會比較多。

所以在扮演的過程,會傳遞給孩子社會訊息

因此當孩子扮演時也比較會微笑。

扮演遊戲中父母(照顧者)佔重要的角色

扮演遊戲需要雙方或是多方互動,孩子若較早開始與家長手足玩扮演(18m),心智會較早成熟,也會較早適應社交訊息。

自閉症的孩子不會扮演,因為無法接受社交訊號、無法表現社會行為,所以不會有扮演的行為。

而失聰的孩子則會較慢開始扮演的遊戲

扮演,是一個自發性的行為,扮演的能力同時也能夠讓孩子逐漸有認同的行為。

而扮演是否能夠激發真實世界中的創意能力?! 模仿的行為是否能成功轉化到真實世界?!

部分的孩子的確能夠因為曾經扮演過,所以在真實世界發生時更能理解(包含心理狀態)

這樣的經驗是否真的能夠轉譯到真實世界,學術界目前需要更多的實驗證實。

 

第三場研討會:遊戲與遊戲空間-限制還是發展?

林佩蓉教授

遊戲不應該在大人的催促下有時間的壓力。

台灣幼兒的遊戲與遊戲空間問題:

1.教育觀點不同

2.遊戲空間不足

3.遊戲媒材不佳

4.遊戲時間不構

在遊戲中學習、差異化教學是很重要的一點

遊戲並非一定要有目的性的學習

家長必須認同遊戲也是孩子學習重要的一環

 

積木能夠帶給孩子 架構莉、美感、空間感2D->3D、邏輯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研究以及模仿

鬆散材料: 大自然、生活環境 隨手可得的材料,都可以讓孩子發揮創意與想像。

 

孩子絕對願意嘗試,但必須給予機會、空間及充足的材料

孩子準備好了,家長、老師準備好了嗎?

孩子的創意以及想像會是成人值得學習的對象。

 

Thomas Heatherwick : 能力被專業分工是危險的,因為你不再有客觀的全面思考能力,因為專業被保護起來了。

 

第四場: 遊戲式學習的實踐方案

Dr. Angeline Lillard

在教育上較不好的模式是像工廠一樣有目的去訓練孩子的學習環境。

九項可使學習與發展達到最佳成果的條件

A. Movement and Cognition 動作與認知

行動會協助記憶,運動神經元會協助感官神經元運作。行動會在大腦記憶之前。

因此在蒙特梭利的教學方式會是先寫再閱讀,不過在寫之前會先做許多模擬動作的準備。

因此當我們需要記憶時,加上動作是能夠有所幫助的!

行動與學習認知是密不可分的。

B. Choice and Control 選擇權與控制感

孩子的認知能力與興趣是正相關的

選擇能夠協助記憶,給予孩子選擇權則能夠幫助他學習。

同樣的教學目的,以不同的教學方式進行,讓孩子選擇會有助於學習成果。

2個月大的嬰兒當有控制權時(可選擇),學習到的能力是可以被轉移的!

不過選擇必須是有限制的,太多的選擇並不好,而選項的多寡可以年齡增長來做調整。

C. Concentration of Attention 專注

3-5歲的孩子執行力與成年後的執行力有正向相關

D. Interest 興趣

孩子有選擇的時間以及空間可以改善執行力。興趣與學習效率也有相關聯。

天賦,大多都是幼年就有興趣。有興趣時專注力就會提升相對的記憶力也會增加。

E. Lack of Extrinsic Rewards 沒有外在獎賞

獎賞所引起的學習動機並不會持久

孩子天生就有求知慾,會因為有興趣學習,而不會因為獎賞而持續學習。

當獎賞移除孩子可能會不再學習,而原先擁有的興趣則會因此消失。

並且當在有獎賞的環境下,孩子會挑選簡易的來進行。

F. Social Interaction 社會互動

包含模仿學習(鏡像學習)、協同合作、同儕輔導(6歲以前不適合)

G. Learning in Context 在情境脈絡中學習

了解脈絡(Why)有助於學習。當知道原由,更能夠了解(抽象的)定義

H. Adult-Child Interaction 成人與兒童之間的互動

成人溫和的情緒有助於孩子學習,給予溫和的情緒並且適度的控制,孩子能夠信任並會有自信。

當成人對孩子讚美時,稱讚孩子的努力程度而非事情做得很好。

在幼兒時期,成人必須給予足夠的詞彙量,讓孩子有時間進行自我糾正,而非直接批判,孩子會更有自信,並且願意挑戰。

I. Order 秩序與條理

有秩序以及規律對於嬰幼兒很重要(包含環境音量),當環境是有秩序的,孩子專注力會較好,也不易分心

 

成人(老師、家長或是照顧者)種下興趣的種子,讓孩子自由去探索有興趣的部分。

在這裡作為一個導遊的角色,準備適當的環境並且引起動機讓孩子進行探究人類文化的活動。

成人提供正向的情緒與態度,讓孩子作為學習的領導者,能夠讓學習的動機持續。

老師的角色非直接教育,而是協助學生與環境教具產生連結,

孩子擁有的是有架構的自由,這樣的自由是受到限制並且符合大眾利益的。

 

第五場:幼兒對幾何形體與空間組合的知識概念

Dr. Kathryn Hirsh-Pasek

空間概念的學習,在心理學與空間概念發展的研究領域中才剛剛萌芽

空間組合技能:將形體組合起來或是拆開是STEM的基礎

STEM: 理解科學 (Science)、科技 (Technology)、工程 (Engineering)、數學 (Mathematics)

而生活周遭處處都有幾何形體,空間概念也與生活密不可分。

 

25個月到30個月大,就可以開始給形狀名詞。

許多科學基礎建立在空間概念。

空間能力與語言能力及數學能力都有正向相關

幾何的概念必須包含典型以及非典型,結構再結構。

並且要鼓勵思考,找出幾何的共同點,自己探索。成人的責任是搭起鷹架(架構)讓孩子思考。

幼兒時期的語言刺激對於認知發展是有長期影響的,後面要花時間補足是望塵莫及。

 

教育的目的不應該只是數字(成績),而是讓孩子能夠擁有完整豐富自己的人生,對社會有所貢獻。

在設計好的環境下讓孩子自由摸索學習,而這環境就是我們要給孩子的學習目標。

成人(老師、家長、照顧者)必須在後敏感的觀察以及適時協助。

 

以上都是RUBY 在研討會中的隨筆雜記,大多都是片段式的重點,以下是我聽完後統整的心得。

============================================================

現在的育兒新知很多,真的很多。

教養建議從0歲到高中都有,其實有種感想。

我們的世界越來越文明,但確犧牲了孩子

最基本的親子時間--越來越少

給孩子的空間,無論是實際活動空間抑或是心理的空間--越來越少

與自然(真正的大自然)親近的機會--都市孩子幾乎是0

教養方式要方便照顧者,方便家長--犧牲了孩子

大多數的人都忘了自己是怎麼長大,童年時光的快樂,如何當個孩子

所以我們開始回頭

希望讓家長注意到親子時光,親情的培養。把時間還給家庭,注意自己心理的健康

但複雜的是,牽扯到經濟結構的問題,這需要一整個制度與社會的配合。

把實體空間還給孩子,這個…都市部分還需要努力。把心理空間還給孩子,這個需要家長配合,或許會簡單一些。

不要再讓孩子 “不要輸在起跑點” ,把童年還給孩子

雖然學習重要,但在遊戲中學習,快樂的學習,我想一定會比刻板式教育來的有效率。

因為我也喜歡老師上課說故事,總是記得比課文清楚;

我喜歡做實驗,比死板板的定律來的好理解;

我喜歡觀察,觀察到的細節,遠比書上直接寫的記憶深刻。

 

在求學的過程中,我並非一直都是佼佼者,但幸運的是我有學習到應有的態度,

因此到目前為止,我對於 "求知" 仍然保持著相當大的熱忱,縱使不是我原本的領域,當我想了解時,會盡其所能的去進行

即便不一定是我生活中必備的技能。所以我常說我的興趣就是 "研究"。

 

當我們不再要求一定要贏在起跑點,或許教育改革才真的有辦法徹底推行。孩子能有童年愉快的成長,快樂並且主動積極的學習。

因為要親近大自然,我們給了一堆模擬自然的環境,運動的器材,或是模擬自然給予的刺激。

其實大地就在不遠處啊!台灣不大也不小,但要體驗自然不會需要耗費多久的交通時間,帶孩子出去吧!

去看去接觸真實的事物吧!去草地奔跑、到沙灘漫步、爬山、直接的感受才是孩子應該擁有的。

 

教養的方式為了方便照顧者,變的僵化不尊重孩子,為了便利犧牲了孩子該有的權利。

大人對於孩子的期待,在成長的過程,孩子看不到模範,要如何學習?!

不尊重的對待,要如何讓孩子培養同理與尊重的態度呢?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該好好重新思考。

是為了數字?還是為了孩子?

 

經過這幾場講座,教育對我來說有更清楚的輪廓。

 

教育--應該是讓孩子具備應有的能力來面對人生,並且保有熱情去豐富、擁有自己的人生。

以自己喜愛的色彩去填滿整塊畫布,無論是任何風格,每幅畫作絕對都是精彩的。

 

那自由對孩子來說又應該是什麼? 孩子的生活經驗還不足夠去協助他們選擇。

因此自由會是在成人所畫好的一個框架中讓孩子自己去發揮。

這個框架有助於成人去引導,但過程卻是由孩子自由摸索。

至於選擇權,則應該是逐漸增加給孩子的選項。

而成人包含教師以及家長或是照顧者,應該是作為一個引導者的角色,帶孩子去探索。

直接的指導會讓孩子在你已經既有的成長經驗模式下像個翻印版本一樣長大。這不會是我們希望的。

 

總歸而言,雖然這是給教師的講座,但其實教育孩子不論是學齡前或是求學期間的孩子,都不會只是教師的責任。

家長的人數總是比教師多的,如果我們能夠有一致的觀念與想法,對孩子才是福祉

必須認同在家中,家長的陪伴是非常重要的! 親情的培養無法假手他人。而情感的建立是孩子未來所有發展的基石。

當孩子有足夠堅強的心理後盾,他才有能量去有所發揮。

家長必須提供也有義務提供正向而堅定穩定的心理後盾

我們既然已經知道快樂的學習才是真正有意義並且有效率的,縱然說是遊戲中學習,這樣的遊戲並不一定等同於"遊戲"

當享受當下而覺得快樂,其實就是一種遊戲。

孩子的需求被充分滿足後,他能夠更專注地去探索這個世界。

我們也必須了解,分數不應該是教育的最終目的,分數終究會抹煞孩子的求知慾,

當然有部分孩子在數字上的表現對他來說會是一種成就感。

不過,在我們開始差異化教學時,其實分數就不會再是一個評量的標準了。

因材施教,其實許多事情都是息息相關的,

提供孩子一個全面性的學習方式,學習應該是培養一個態度,

態度正確,在學習越來越多的知識時統整化的應用,對孩子來說絕非難事。

因為他們主動地想了解,會用不同的方法,適合他們自己的方式找到答案!


 

 

 

 

 

 

 

 

 

 

arrow
arrow

    RUB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